2009年4月3日

[你我內在之黑盒01.] 心靈

心靈哲學主張:人的心理面向可分兩種,”感質”與”意向行為(功能)”。

所謂的感質就是說,人的七情六慾亦或是喜怒哀樂都屬於感質的範疇。今天我要是被人罵了打了,我會產生出悲傷的行為出來,這也是內心的感質面向所引發的。

而意向行為又是什麼?假設我今天餓了,我想要找東西吃,這種動作就是一種典型的意向行為。

那麼,光憑這兩種心靈分析就可以找出他人心靈的感質是什麼了嗎?我想這是很難的。一般來說我們人之所以會有行為是因為依據你心裡的狀態下所呈現出的一種動作,這點大家應該都能夠同意,但我們真的能夠知道他(它)心的感質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嗎?人的心智就好比一座黑盒子。你既觀察不到也摸不到它到底是什麼,我們只能透過心理所表現出的功能面向(外再行為)來判定一個人什麼樣的一個個性,哲學家也很早就察覺到了這點,因此主張:就算我們有可能在功能的面向上了解別人的心靈,也不可能知道別人的心靈的感質面相長什麼樣子︰我們可以知道當別人臉紅、哽咽、呼吸斷斷續續並落淚,代表他遇到了某些他不喜歡的事情,或者他需要安慰,然而我們無法確定當別人臉紅、哽咽、呼吸斷斷續續並落淚的時候,他的心裡到底有什麼感覺。

上面的結論你或許不同意,心靈哲學既然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注解與詮釋,但也意味著我們如果接受他的話,想必結局不是讓人很愉快,因此後來就出現了所謂的行為主義的學派。

既然我們無法知道別人實際上擁有的感覺,當我說「你的煩惱我了解」的時候,我到底在講什麼?又,我又是怎麼知道別人心裡是很煩惱的?

在面對心靈哲學的主張,我想有很多的論點是大家直得去懷疑與批判的,改天我再來說說行為主義者是如何去看待心靈哲學這方面得說法。

1 則留言: